在超深地下室建筑中,地下室底板难免会因为地下水压的变化、建筑的不均匀伸缩沉降造成开裂漏水。本文针对地下室底板开裂漏水很大的情况,采用引”和“排”结合以及先疏后堵的方法,处理及加固了地下室底板缺陷部位,达到了止水的效果。

地下室底板开裂漏水3大“元凶”
1、窜
窜水原因:柔性防水层局部破坏后地下水会穿过柔性防水层,进入结构层的外壁,在地下水压力的作用下,水会在柔性防水层与结构混凝土外表面之间,劈开通道,当遇到结构混凝土的自防水失效部位时会穿透混凝土进入地下室产生漏渗。
2、裂
1)由于混凝土结构不严密产生的通道,包括浇筑中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施工过程出现暂停、与旧混凝土接磋不是按施工缝作业,形成带状混凝土局部松散;
2)模板支设不严密产生缝隙漏浆形成的局部混凝土不密实;
3)是通过地下室自防水砼的支撑铁件或预埋件没有严格实施防止漏水措施(不加焊止水环等)引起的预埋件与混凝土之间的裂缝;
3、破
1)使用防水层材料不当引起。防水层选用的材料指标达不到要求,施工厚度不足、工艺不当、二种以上防水材料复合使用不当相互影响各自防水效果等。
2)柔性防水层的薄弱环节在地下水作用下被切裂,形成整体柔性防水层的破坏水穿透防水层。地下室的底板各阳角线都是尖角,在结构沉降过程中,该部位很容易被切裂。
地下室底板开裂漏水解决办法
1、在底板上敷设压重材料,利用配重平衡水压力。优点是施工简单,作用直接,费用较低。缺点是占用地下室净高,影响使用功能,且实际最高水位难以确定,配多少压重也不好定论,不宜实施。
2、在原有防水板面上加厚加固,使之能抵抗一定的浮力作用。优点是抗力直接,占用地下室净高较少。缺点是施工较复杂,费用较高,考虑的抗浮水位越高,其加固费用越高,而实际水位又难以确定。同时基桩设计未考虑抗拔作用,建筑自重有限,底板的加固作用也受制于结构的整体抗浮作用,不宜实施。
3、在底板上满堂打抗浮锚杆,锚杆设计按抗浮水位接近于外地面设计,底板面增加200~300mm厚结构层,解决锚杆防水及锚固问题,此方案技术可行,但工期长,造价高,施工难度较大,业主难以接受,不采用。
4、根据实际渗水量相对不大的具体情况,在地下水渗流较通畅的原基础梁侧砖胎膜处,打穿原250mm厚防水底板,埋设自渗溢流管,通过埋设于底板结构面上建筑垫层内的管道将底板下承压水引导至地下室集水坑处,起到降低地下水头的作用。优点是施工相对简单,工期短,费用较低,直接解决水位过高问题。缺点是丰水期时,自渗水量相对较大,造成集水坑抽水运营费用的增加,且抽水费用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均会发生。本方法较适用于水位相对较高,但水量相对较少的情况。
总结:以上就是“地下室底板开裂漏水很大”的全部内容。大地下室,特别是含水量较丰富的深基坑,应确保地下室结构的混凝土浇筑质量。若结构不密实等缺陷发生渗水往往涌水量较大,处理起来困难。堵漏公司建议处理原则为“引”和“排”结合,先疏后堵,确保止水的效果。本案仅供参考,作为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GB50 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50 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3]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4]GB50 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
[5]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